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鼻鳞单枚,鼻孔开口于鼻鳞中央;鼻间鳞4-5枚。背鳞数少于腹鳞数。沿背脊两侧有6-8对对称或互不对称排列的深棕色方斑。胸、腹部白色,常有黑斑。雄蜥尾梢黑色,雌蜥及幼蜥呈灰白色。
形态 依据原始描述,体形及大小与西藏沙蜥极为相似,成蜥头体长46.7-52.3mm,尾长44.1-51.2mm,约占全长的46.8%。吻端钝圆,鼻鳞单枚,鼻孔前侧位,开口于鼻鳞中央;鼻孔间有纵列鳞4-5行。鼓膜消失。顶眼突出而明显,位于顶眼鳞的正中,四周围有8-9枚较大的环顶眼鳞;从顶眼鳞至鼻鳞之间有鳞12-15枚。眶上鳞小;上睫鳞9-10枚,略呈方形,覆瓦状排列。颅后部有数枚略为扩大而呈多角形的枕鳞。上、下睑鳞较大,上、下睑缘鳞呈锥状突起,均为12-14枚。上唇鳞近似矩形,16-18枚,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4行。下唇鳞较大,呈长方形,16-18枚。从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为39-43枚。
自颈后缘到左、右后肢连线中央有稍微扩大的脊部中线鳞79-84枚;由喉褶至肛孔前沿有腹中线鳞82-90枚。蜥体背、腹鳞平滑无棱,均呈覆瓦状排列。四肢的被鳞光滑,但w部腹面具强棱鳞。前肢贴体前伸仅指尖抵达吻端;后肢贴体前伸趾尖不及腋下。尾的前半部鳞片无棱,尾基在肛孔两侧有突出成丛的锥状鳞,尾的后半部至尾梢被棱鳞。
体背灰黄褐色,杂有灰白色斑点,沿背脊两侧有6-8对对称或互不对称排列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斑,方斑边缘镶以灰白色不规则的线状纹。胸、腹部灰白色,有些蜥体具黑斑,但在室内饲养2-3周后黑斑会逐渐自行消失,这一现象充分表明黑斑是产后形成的形态特征,与栖居高寒环境的生态适应有关。尾背沿中线两侧有棕色和灰褐色相间的斑块,斑块的前、后镶有黑色的不规则线纹;腹面白色,无黑色横斑或环纹,雄蜥尾梢黑色,雌蜥及幼蜥灰白色(图42)。
形态 依据原始描述,体形及大小与西藏沙蜥极为相似,成蜥头体长46.7-52.3mm,尾长44.1-51.2mm,约占全长的46.8%。吻端钝圆,鼻鳞单枚,鼻孔前侧位,开口于鼻鳞中央;鼻孔间有纵列鳞4-5行。鼓膜消失。顶眼突出而明显,位于顶眼鳞的正中,四周围有8-9枚较大的环顶眼鳞;从顶眼鳞至鼻鳞之间有鳞12-15枚。眶上鳞小;上睫鳞9-10枚,略呈方形,覆瓦状排列。颅后部有数枚略为扩大而呈多角形的枕鳞。上、下睑鳞较大,上、下睑缘鳞呈锥状突起,均为12-14枚。上唇鳞近似矩形,16-18枚,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4行。下唇鳞较大,呈长方形,16-18枚。从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为39-43枚。
自颈后缘到左、右后肢连线中央有稍微扩大的脊部中线鳞79-84枚;由喉褶至肛孔前沿有腹中线鳞82-90枚。蜥体背、腹鳞平滑无棱,均呈覆瓦状排列。四肢的被鳞光滑,但w部腹面具强棱鳞。前肢贴体前伸仅指尖抵达吻端;后肢贴体前伸趾尖不及腋下。尾的前半部鳞片无棱,尾基在肛孔两侧有突出成丛的锥状鳞,尾的后半部至尾梢被棱鳞。
体背灰黄褐色,杂有灰白色斑点,沿背脊两侧有6-8对对称或互不对称排列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斑,方斑边缘镶以灰白色不规则的线状纹。胸、腹部灰白色,有些蜥体具黑斑,但在室内饲养2-3周后黑斑会逐渐自行消失,这一现象充分表明黑斑是产后形成的形态特征,与栖居高寒环境的生态适应有关。尾背沿中线两侧有棕色和灰褐色相间的斑块,斑块的前、后镶有黑色的不规则线纹;腹面白色,无黑色横斑或环纹,雄蜥尾梢黑色,雌蜥及幼蜥灰白色(图42)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栖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荒漠一半荒漠环境,海拔高约3950m,与西藏沙蜥同为高寒型的卵胎生蜥种。据王跃招等(1996)在6-7月对1尾雌蜥的剖检发现,腹内怀有2个正处于发育阶段的胚胎。
国内分布
仅见于西藏自治区泽当地区((29. 2°N, 91. 7°E)。